澳门24小时手机版

展会信息
电话
+086-023-63670172
三月,这三场艺术大展将在悦来美术馆同步启幕

2023年03月09日 15:35 来源:澳门24小时手机版投资集团  阅读量:

阳春三月,水初生,林初盛,一切都变得生动鲜活。不同艺术的独特氛围,多样学问的情绪交织,在悦来国际会展城上演。

3月18日,悦来美术馆三展同启。多元的艺术展足以填满每个明媚的周末,跟随悦儿的脚步,去悦来美术馆逛一个展,在悦来国际会展城欣赏一件艺术作品,用艺术装点春日美好心情吧。

01第二届悦来公共艺术展

展览开幕式:3月18日

开幕地点:悦来美术馆


3月18日,“植入计划”悦来第二届公共艺术展即将在悦来美术馆启幕。展览由王菊梦担任项目总策划,俞可担任策展人,邀请方力钧、马岩松、隋建国、托比亚斯·雷贝格(Tobias Rehberger)、徐冰五位中外艺术家参展。

策展人俞可提到,悦来第二届公共艺术展以“社区植入”为主题,并不仅仅围绕地域原生态的“历史文脉”和“乡愁记忆”展开,它强调在不同的历史认识中,用艺术的方式梳理出能够适应当下的“异质景观”,并将它们以深度植入的方式对社区学问进行介入。重读传统、还原历史、表达现在、畅想未来在此都不再是一种表面的形式,“植入计划”将通过艺术创作让那些消散在时间与空间里的“悦来故事”重新形成某种深度的链接与融合,使展览有一条新颖而有意义的路线,构建出丰富的社区学问景观。

今天的悦来是一个以国际会展为主体功能的多层次城市空间。第二届公共艺术展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直径5公里为展示平台,通过“植入”新的公共艺术创作来标识这个场域象征性出发点。而这些新作品正好与第一届悦来公共艺术展中宋冬的作品《中轴线》进行叙事关系上的链接。这样不仅串联起从山顶到江边的公共空间,也连接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公共艺术的全部内容,让这些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作品转换成为悦来的学问中心,形成关于悦来国际会展城的学问外延。 

在本届公共艺术展中,艺术家们也将以他们的创作重新对“传统”与“现代”,“私人”与“公共”之间的界限提出自己的方案,并针对性地与一年一度的智博会形成互动。展览也希翼借助艺术家、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力量,深入悦来这片土地的肌底,发掘这一地区的存在价值,并探究那些因城市建设而消失的过去,以及通过还原自然、还原艺术本身,来让生活和工作在这里的人群关注和认识自己所在社区的独特性。

02无垠的边缘

展览时间:3月19日——6月16日

展览地点:悦来美术馆


悦来美术馆新展“无垠的边缘”将于3月18日开幕,3月19日面向公众开放。本次展览由清华大学教授汪民安担任学术主持,王菊梦、俞可担任策展人,邀请何多苓、何云昌、李季、刘俐蕴、毛同强、沈勤、王鹏杰、展望8位艺术家参展。

展览试图通过与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互动,来探讨美术馆作用于城市学问的多元角色。一方面通过展览引发对固有边界的怀疑,另一方面艺术家的创作空间拓展将引发更多的交流与想像。正如在博伊斯公共雕塑的概念下,行为、观念、身体、媒介的多重互动,使得展览边界外延,那么美术馆是否能伴随展览、作品概念的无垠性进一步趋向“无边界美术馆”?你或许能在这次展览中找到答案。

学术主持汪民安表示:“这是一个将有限性和无限性的关系作为主题的展览。人们会说,普遍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总是无限的。但是,这无限的时空内还存在着有限的事件、有限的客体和有限的生命。这有限的客体、事件和生命在无限的时空内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人们一直试图在自己的有限性中来创造无限性。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就是这样一个试图逼近和抵达无限性的物种,而所有这样逼近的努力和意图就构成了文明的重要结晶。”

策展人俞可说,“在美术馆这个相对稳定与有限的空间里,艺术家和观众之间那条“自我设置的边线”是什么呢?带着这样的叩问,展览‘无垠的边缘’试图从一个展览个案出发,来探讨美术馆、艺术创作与观众感知的边界问题。正如简·罗伯森在书中所描述的那样,艺术与当代学问相遇以后,其越来越扩展的边界和不断变化的形态,尽管在观看感受上显得不那么熟悉亲切,但它包罗万象的姿态却具有足够的开放性,逐渐突破各个学科的藩篱,将它们都纳入到艺术的范畴来重装上阵,并且成为公共空间艺术叙事的新内容。今天,对艺术的讨论由生产进一步扩展到传播和公众接受领域时,当代艺术除了在自我塑造中引入对话,还需要用新的方法论去探索艺术创作与美术馆在地性,以及与观众之间建立起的学问联系。”

03重庆艺术家档案——叶洲

展览时间:3月19日——4月16日

展览地点:悦来美术馆·岩石空间

“重庆艺术家档案”以艺术家来命名每一份档案,在其中回顾他们以艺术为主题所做的各种尝试,并记载他们当下的现状,以此展现重庆艺术生态中富有生命力、开放、包容的面貌,也为后来者留下一份真实、有趣的重庆文本。

本次展览邀请到叶洲作为参展艺术家,展开新的文献收集及研究。这位在重庆出生、生长的艺术家以其成长经历展现出来与艺术之间的割裂和连接,使得作品随着现实的波澜呈现出丰富的层次,这也是艺术对生活的一种“转译”。

叶洲这次在岩石空间展出的作品,是他根据空间地貌特质所做的一次视觉延伸的尝试。似流星划过的笔触,在黑与灰的重合痕迹中,仿佛红砂岩肌理转译进眼中时的丰富层次。当观众进入此地,将会感受到在人与自然接触的缝隙中,艺术扮演的桥梁角色。


编辑:朱成玲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