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24小时手机版

媒体聚焦
电话
+086-023-63670172
这个重点开放实验室,为何落户重庆?

2023年02月09日 17:40 来源:重庆发布  阅读量:

这是一个研究气候资源经济转化的重点开放实验室——

■ 它研究在气候适宜区开展农作物培育和引种扩种,培育巫山脆李“中国气候好产品”等优质气候农产品品牌,促进优质农产品提质增效;

■ 它研究在资源丰富地区开发新的风能、太阳能项目,以气象科技学问公园和气象景观公园建设推动发展气候旅游产业;

■ 它研究利用森林、高山、草原等特色资源优势在气候适宜区规划滑雪、避暑等特色气候康养产业……

2月8日,中国气象局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重点开放实验室揭牌仪式在重庆举行。重庆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国兵先容,目前实验室已经顺利组建、正式运行。

“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重点开放实验室由中国气象局主管,是开展气候资源经济转化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

周国兵先容,实验室目标定位是依托中国气象局行业技术优势和重庆自然山水、历史学问两大“本底”,以及丰富多彩的天气气候景观、秀美奇特的立体气候、悠久厚重的气象历史学问、鬼斧神工的喀斯特地理地貌、得天独厚的气候养生五大资源,聚焦农业、能源、旅游、康养、双碳五大方向,开展气候与经济大数据监测评估、有效转化途径与政策等研究,助力重庆成为更多气候资源经济转化科技成果诞生地,形成全国气候资源经济转化创新策源地。

酉阳菖蒲盖

为什么中国气象局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重点开放实验室能落户重庆?

重庆市气象局总工程师喻桥先容,对于项目而言,重庆具有较好的基础优势。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土地类型多样、山川河流纵横、立体气候丰富、生态资源富集,具有良好的自然基础,是气候资源经济转化的天然科学试验场。

同时,重庆已开展了低碳城市、碳排放权交易、气候投融资等试点建设,“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上线运行,打通了资源到资产变现路径,为气候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提供了很好的优势条件。

目前,重庆气象部门深入挖掘了重庆自然山水和历史学问两大“本底”以及天气气候景观、立体气候、气象历史学问、喀斯特地理地貌、气候养生五大优势资源,初步建立了气候资源向农业、旅游、康养等产业资源转化的机制。

武隆白马山

数据显示,重庆截至目前已培育创建城口·中国生态气候明珠、黔江·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等国家级气候生态品牌20个和重庆优质气候农产品、重庆气候养生地等市级气候生态品牌69个,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添“金字招牌”,气候资源经济转化成效显著。

实验室将开展哪些方面的科学研究?

实验室主任、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学院二级教授董帆先容,实验室将聚焦农业、能源、旅游、康养、双碳五大研究方向,开展五个方面的科学研究。

气候与经济大数据监测评估研究。联合农业、能源、旅游、生态环境、交通、住建等部门,优化重庆气候资源监测站网,收集气候资源环境和气候关联产业社会经济数据,研发气候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源与经济指标关系模型。

客观的转化技术方法研究。培育优质农业、旅游、康养气候品牌,发挥品牌效益;研究提升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引导发展气候旅游、气候康养等气候关联产业;融入绿色低碳发展,丰富气候产品价值实现场景。

定量的经济价值核算研究。研究核算农业、能源、旅游、康养、低碳等气候资源储量或可开发量,开展基于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评估方法的气候资源经济价值核算。

有效的转化途径与政策研究。研究气候资源向关联产业经济转化的标准及技术体系;研究联合有关部门制定气候资源经济专项规划;研发气候资源经济发展技术、管理政策、法规等。

气候变化与经济关系研究。研究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关问题、气候安全战略有关问题、气象与气候预报服务经济价值、气象要素对国民经济敏感性、金融行业气候变化风险压力等。

实验室如何有效促进气候资源向产业转化,都有哪些实践案例?

实验室副主任、重庆市气候中心主任李永华先容,重点开放实验室建成后,将聚焦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需求,建立规模化发展的气候资源经济转化科研业务体系和发展模式,有效促进气候资源向农业、能源、旅游、康养和低碳产业转化,推动关联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向农业产业转化方面,研究在气候适宜区开展农作物培育和引种扩种;培育巫山脆李“中国气候好产品”等优质气候农产品品牌,促进优质农产品提质增效;开展农业气候资源经济转化技术推广,推动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

巫山脆李

在向能源产业转化方面,研究在资源丰富地区开发新的风能、太阳能项目;研究风光水互补性配置优化,划定互补推荐开发区域;基于全链条精准气象服务,提升风能太阳能和水电资源利用效率。

在向旅游产业转化方面,以气象科技学问公园和气象景观公园建设推动发展气候旅游产业;培育酉阳“中国气候旅游县”等优质气候旅游品牌,发挥品牌经济效益;将气象旅游纳入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科学引导气候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在向康养产业转化方面,研究利用森林、高山、草原等特色资源优势在气候适宜区规划滑雪、避暑等特色气候康养产业;引导创建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天然氧吧”等康养气候品牌,提升康养气候资源经济效益。

在向低碳产业转化方面,探索数值模拟等气象关键技术支撑碳市场交易、气候资源产品进入“碳惠通”平台交易的方法;研究以气候风险核查和绩效评价等技术全方位服务低碳城市和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推动关联行业低碳化发展。


编辑:朱成玲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