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19日,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十四届全国学术会议暨第七届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简称CNS 2021),将在澳门24小时手机版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本次会议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主办,重庆市神经科学学会和陆军军医大学基础部协办。会议将以线下(为主)+线上形式召开。通过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和墙报的形式,就神经科学领域国内外的进展和最新成果进行广泛学术交流。会议期间还将进行Olympus Award forExcellent Poster评选活动。
作为我国神经科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学术会议,其学术质量也在国内屈指可数。本次会议邀请到神经科学领域顶尖科学家们做大会报告,旨在创造一场高水平、创新型的学术交流盛宴。
多位院士领衔,创造学术盛宴
王玉田
嘉宾概况: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生命健康学院院长、讲席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脑研究中心终身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学术成就:主要研究神经递质受体在神经细胞内转运及膜表面动态表达和调节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专注于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的机理研究和创新药物的开发,尤其在学习和记忆障碍以及脑中风、癫痫、药物成瘾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特异性药物开发中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成果,拥有多项国际保护的药物专利和一项可用于药物开发的新型技术专利。
张明杰
嘉宾概况: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1995年起历任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讲座教授,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副主任,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张明杰院士于2020年12月正式加入南方科技大学,任生命科学学院创院院长,南方科技大学全职讲席教授。
学术成就:长期研究神经极性建立与维持、神经信号传递中关键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在Science、Cell 等杂志发表论文200 余篇。近五年的突破性工作包括:系统性地研究了神经突触后致密层(PSD)中PDZ、GK 结构域支架蛋白构建神经信号传导网络的分子机制;发现相变调控PSD 中核心蛋白质机器的组装,并阐明其与突触可塑性的相关性;发现支架蛋白的液-液相分离是构建突触前活性区的关键机制;系统研究了肌球蛋白的结构与靶物识别机制,为理解分子马达调节下的蛋白转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张明杰教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学者,其中十几位已经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独立的实验室。
段树民
嘉宾概况: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2011-2019)、监事长(2019-现在),国际脑研究组织常务理事。2010年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兼医学部主任。2019年任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院长。先后担任J Neurophysiol、Neurobiol Disease、Hippocampus、Glia、Cell Calcium 等国际杂志编委,Neuron 顾问委员会委员,NeuroscienceBulletin主编。
学术成就:主要研究突触功能、神经元-胶质细胞相互作用及脑功能的神经环路解析,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 Science、Cell、Neuron、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Cell Biology等国际著名杂志,在该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鲁友明
嘉宾概况:于2011年5月全职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工作至今,此前任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新奥尔良医学中心BOLLINGER冠名终身正教授。
学术成就:长期致力于研究“神经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的分子机理”,在Cell(通讯编辑1篇)、Science (第一编辑1篇),Nature Neuroscience(通讯编辑2篇)和Neuron(通讯编辑4篇)等国际高水平SCI期刊发表论文108篇,其中影响因子>10分的论文19篇,总被引6258次,入选2014-2019年爱思维尔企业发布中国高被引神经科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记忆神经环路”创新研究群体(2017-2023年)。
钟毅
嘉宾概况: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PI、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现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学习记忆基础与临床分会主任委员。
学术成就:长期从事学习与记忆机理以及相关疾病病理机制研究,取得了多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曾获得“Pew”生物医学优秀学者奖。近年来开创并发展了主动遗忘的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领域,鉴定了Rac1、Cdc42、Raf等一系列调控遗忘的核心分子。
施路平
嘉宾概况: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光盘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士。
学术成就:1992年从德国科隆大学获博士学位,1996-2013在新加坡科学院数据存储研究院先后担任光学材料和系统实验室主任, 非易失性存储器实验室主任。曾领导过新加坡科学院10年人工认知存储器重大交叉研究项目。2013年加入清华,组建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中心是从基础理论、硬件系统、App环境全方位研究类脑计算系统的团队。领导发展出世界首款异构融合的类脑计算功能芯片(天机芯),相关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Nature(2019.08.01)上,被两院院士评为201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科技部十大科学进展。2020年在Nature上再次发文,与合编辑首次提出类脑完备性及软硬件去耦合的类脑计算系统层次。曾担任多个国际会议的主席。研究领域包括类脑计算、信息存储、集成光电子、智能仪器。
沈定刚
嘉宾概况:上海科技大学教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创始院长,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企业联席CEO,IEEE Fellow,AIMBE Fellow,IAPR Fellow,MICCAI Fellow。
学术成就:曾任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Chapel Hill)放射学系、医学影像中心、计算机系、生物医学工程系终身教授,冠名杰出教授,放射学系Faculty Development主任,影像信息中心主任,医学图像分析实验室(IDEA Lab)主任,医学影像中心(BRIC)图像分析平台主任。世界上最早开展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并最先将深度学习应用于医学影像。发表论文1100余篇,H-index 112,引用4万多次。Frontiers in Radiology 主编,八个国际期刊的现任编委,MICCAI 2019大会主席。
防控须知
健康筛查:确保个人健康码、行程码为绿码。核酸检测
个人防护:参会嘉宾须落实个人防护要求,全程、规范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现场工作人员应佩戴口罩、手套。进场、转场时分批、有序出入,配合会场入口做好体温、健康监测和健康码、行程码查验。保持安全社交距离,除工作需要外,原则上不与无关人员接触、不参加其他聚集活动。
其他防疫要求:将根据重庆当地最新防疫政策随时调整,请关注大会官网,及时通知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