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24小时手机版

展会信息
电话
+086-023-63670172
悦来美术馆新展“姓·名”,邀你走进十位女性艺术家编织的新剧场

2021年04月21日 18:50 来源:悦来投资集团  阅读量:

作为“城市美学”的践行空间,悦来美术馆于2021年4月16日-6月20日再迎新展“姓?名”。

图片

展览是艺术家以当下面临的新问题为对象,以介入社会的方法为依托,呈现出不同艺术家对不同“姓·名”的重新界定。“姓·名”是属于每个人的命名,在这个命名中并没有性别、种族、肤色等的区别,而展览“姓·名”则是一次对已有的客观称谓的打破与重构。通过陈曦、彭薇、汪琦琦、王苡沫、向京、熊文韵、叶甫纳、章燕紫、周褐褐、周雯静十位不同年龄和状态的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展现出她们内心与社会共同编织的剧场,探讨新冠疫情之后每个人的内心不同程度的断裂或对新的时期的心理感受。艺术家在这样的剧场里可以忽略自己熟悉的“姓”或“名”,带领大家体会新冠之后心理状态的重启,编制新的开始。

策展人 吕澎

四川美术学院特聘硕士导师、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历任四川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艺术·市场》杂志实行主编、广州双年展艺术主持、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那特艺术学院院长。他是当代著名艺术史家、艺术评论家、艺术策展人,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指路人。自1992年,吕澎策划了多场展览,始终保持着自我的思考和敏锐的洞察力。

艺术家 陈曦

陈曦是一位善于识别世界根本性转变的当代著名女性艺术家。面对艺术问题,即便再复杂与困难,她也保持着这样的一个态度:充分展示人的生命的可能性。陈曦从2013年开始进行古今中外的要素与符号的结合和并置,她把在媒体上看到的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放置在一起,以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矛盾与冲突。面对当今的社会和历史问题,陈曦借用了她几十年来的不同艺术手法:寓言式的,象征性的,讽刺的甚至文学的来进行创作。她的作品不仅表述的是现实的问题,同样,也是人类未来的问题。

关于参展作品 

图片

▲陈曦《迷途》综合材料装置 2021

图片

▲陈曦《迷途》(局部)综合材料装置2021

这件作品反映了疫情来临及疫情之后人们的一种精神状态。疫情前创作了《迷途》木雕部分四个大小不一的兔子,它们胸膛被掏空,带着口罩的形象,预言般的对应了疫情的发生。有意思的是,当我带着雕塑和绘画的部分进入展览空间,又有了进一步的想法,我当即决定用雕塑身上同样的雾霾蓝色补充三面空白的墙面。去形成一个完整的剧场。最后得到了这件一年前的雕塑与今年的绘画再加上布展前一天进入的展览空间所共同形成的作品《迷途》。

艺术家 彭薇

彭薇是一位对传统美学具有深度理解的女性画家。面对漏洞满篇的大众学问、粗糙的时代情感,画家彭薇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从旧的好东西入手。她的绘画生涯以画太湖石开始。太湖石是传统学问中重要的审美符号,也是中国学问的母体之一。彭薇画若行若骤的太湖石看似重复,其实变化万千。石头不老不死,经得起她的戏弄和篡改。近几年来彭薇从“湖石”转到“绣履”再到“衣钵”,这一“变局” 使她的精致与灵性发挥到了极致,也让她在艺术样式纷繁芜杂、画坛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形成了具有个人风格的特定符号。

关于参展作品 

图片

▲彭薇《松系列》《此处取决于偶然系列》宣纸水墨2020

关于遗石

石头是我艺术道路的开始,从这以后,我找到了自己的语言,一个真正不同于传统中国画,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技法。我发现我可以用这个技法来篡改石头,这样一个如此传统的中国的东西,被无数人画过的东西,但这种篡改非常个人,也非常当下。而对于我来说,当下其实仅仅是从画石头的第一笔到最后一笔这样的过程,一旦完成,便已是过去。

2001到2010年我不断走出这个东西,又回到这个东西,这10年来,我看到了变化,同样是石头,它们似乎跟我的样子一样慢慢变化。我发现,这是一个其它系列之外能画到老的东西:画石头在我这里如同充电,当一个系列进行到我已非常熟悉,热情减退时,回到它,我又有了新的热情。

我想遗石系列是以一种过去式来证明现在时,它被剥夺了所有古代的涵义,只剩下图式,并转化为一种历史的记忆。它以去除学问意指而获得新的学问的可能性。但我不想证明我的当代性——因为当代艺术一词的概念来自西方——我想证实的是中国水墨画具有悠久的游戏规则,尤其是,中国人对于时间和今古的概念,怎样有别于西方人——中国古代文人有一句非常哲学的话:“我恨不见古人,也恨古人不见我。”

在中国人看来,“古人”与“我”,只是时间的不同“点”,见或不见,才是中国人在乎的事。这就是为什么我画石头时从未念及“当代”与“传统”。我不在乎“重复”,当一件事物被重复,它的时间的点,已经变动了。时间是不会重复的,或者说,时间就是同一与重复。

艺术家 汪琦琦

汪琦琦是现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的研究生。她是艺术家小组”萌-态-奇小组”成员,期间曾获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暨林风眠创作金奖,第九届新星星艺术奖等。她的创作主要讨论身体、人工制物、情感之间的关系,去探讨身体作为内部的隐喻,是如何将自我私密性公开化的,透析出面对世界这种肉身和人工、自我和外部的思考。她在作品中将身体作为一种学问符号和视觉语汇,在更为广泛的领域表达着公共性问题的反应。

关于参展作品 

图片

▲汪琦琦 《隐藏标记》系列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隐藏标记》系列

人的肉体和机械产物之间的规训关系是我最初创作的思路和线索。这一想法是源自我作为脊柱侧弯患者多次拍摄X光片的治疗经历。通过医疗射线的扫视,身体和医疗设备发生了碰撞和冲突,所产生的图像让大家触到了肉眼不能及的部分。平日看似相同的个体都有着隐秘而未知的私人经历。

《隐藏标记》系列作品,就是围绕着“人工植入”这一内容展开,探索了肉体与机械的微妙关系。画面中肉体变得暧昧不清,难以辨认,它们脱离了物质的层面,衍生出一种若即若离的抽离之物,而机械品尖锐而又刺痛,冰冷无感情地串联起松垮和脆弱。肉体在改造中逐渐成为人工制品规训下的产物,人工制品成为大家体内的一部分,或融合或排斥,肉体和机械的边界感逐渐模糊。

图片

▲汪琦琦 《救赎》系列布面综合材料 2019

《救赎》系列

“身体”符号作为人性欲望的表达是与后现代艺术思潮兴起密切相关的,它从颠覆旧的审美规则和阐述“真实”的那一刻起,所涵盖的意义就已经不同。《救赎》系列中的身体形象采取了“零度写真化”的处理,显露出身体本身的生物属性、社会属性。身体作为一种学问符号和视觉语汇,在更为广泛的领域表达着公共性问题的反应。

高跟鞋、妊娠纹、整容、赛博格这些议题会出现在我的画面中,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微妙的矛盾,例如传统认知中普遍歌颂母爱的伟大和现实情况中隐秘不敢言的生育后遗症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那么大家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是否真的无懈可击、完美无瑕呢?借此传递更具全面性与合理性的社会现象。

艺术家 王苡沫

王苡沫是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的研究生。她的主要创作方向为实验影像动画,作品涉及实验动画、装置艺术、影像摄影。现研究方向在探寻影片与动画之间的交互关系,寻找他们之间边界的拓展和延伸,对社会变革和未知学科的讨论。2020年一度繁荣的重庆电厂成为了工业废墟,工人们同时失去工作和住所生活发生了巨变,一瞬间半岛成为了一座空城。王苡沫用实验动画与公共剧场交互的形式来进行创作,对她童年在电厂成长经验的追溯与回忆,也是为父辈工人们离开电厂的“祭奠”。

关于参展作品

图片

▲王苡沫《人间狂想曲-对话》影像 10‘19“ 2020

工业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缩影,社会主义建设电厂钢厂都是现代化的需要。寻求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密码以及揭示中国经验的本质。对电厂的研究也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次探索。重庆电厂对于我而言是“乡土”是记忆,我的父母祖辈都是电厂里的工人,我在电厂家属区里面长大,这样一个小地方就是我年少时的全世界。在2020年电厂成为了工业废墟,工人们同时失去工作和住所生活发生了巨变,一瞬间半岛成为了一座空城,废墟彰显了历史不朽的痕迹和不灭辉煌的永恒,也凸示了当下的易逝和所有现世荣耀的具花一现。

《人间狂想曲》是对我童年在电厂成长经验的追溯与回忆,也是为父辈工人们离开电厂的“祭奠”,它们是一曲工业化时代的挽歌……这是一场以电厂作为背景的实验动画和以电厂的建筑废墟作为舞台的剧场性表演,我将用实验动画与公共剧场交互的形式来进行创作,在此作品中电厂工人和动画角色成为出场的演员,这是一场集体经验与个人经验的相遇,是一次对未知的探索也是一场悲情的狂欢,艺术让人免于流亡,废墟之中也要奏响乐章。

艺术家 向 京

向京是一位具有女性视角和女性意识的艺术家。她作品里透露出的不安感,是对于现代性下人性的迷雾和对于生存本身的不断确认——“内在性”是她所企图挖掘的生存真相。问题先行是向京的工作方法,但她在业已被边缘化的写实雕塑语言里,在个人化塑造、雕塑着色、玻璃钢材料的使用这些语言建构上,都做出了非常独特而影响深远的当代性实验,开创出一种“外在看来是具象的现实主义,实则深度探讨人性内在的精神价值”的作品面貌,在当代艺术景观里构成一种独树一帜的风格。在谈及“当代性与传统媒介”、“女性身份与普遍人性”、“观看与被看”、“内在欲望”、“具象艺术的抽象化”等学术命题时,向京及其创作是个不可回避的个案。

关于参展作品 

图片

▲向京《妆扮》玻璃钢着色2011

《妆扮》是向京“S”系列的作品之一,创作于2015至2016年,也是其中唯一一件既具象又无形的作品。《妆扮》只是一具没有上半身的躯壳。无头的肖像在各种镜像的映射里,不停歇地旋转,确认自己的姓·名。不同的镜像以及观者的观看、凝视,也如同对她的呼唤。如果说“S”系列是向京对于人性主题的另一种层面上的探讨,那么在《妆扮》中,则呈现出了人类心灵之中的某种生存论的层面,它是人本身的一种存在状态,一种驱动着人向更好的生存形式运动的力量或者本能,一件在社会关系之中更好地隐藏与保护自我的人格面具。

《广场》和《单元》是向京“观看之道”系列的作品,创作于2011年。个体从来存在于关系之中,被关系所命名。《单元》描述一种大家所熟悉的亲密(同时闭合)关系,男人、女人和孩子。而《广场》中的人物关系更加随机开放,像是几个偶然事件的空间拼合。所有的关系发生于人与人之间的遇见、相交与分离,它们不断制造大家的生存场景。

艺术家 熊文韵

熊文韵是一位重要而独特的女性艺术家,她补充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中国当代艺术版图。或许她没有成为当时的标志性人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作品尤其显现出宝贵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熊文韵的创作阶段可以简单分为从艺早期、岩彩画时期、抽象绘画时期及有着广泛的社会学意义的“流动彩虹”综合艺术项目时期和至今主要从事的公共艺术教育项目。自“流动彩虹”项目之后,她的艺术一直离不开与社会交流,与普通人的对话,在“艺术社会学”还没有成为流行的中国,她以一己之力创造出跨越社会和艺术的桥梁,体现了艺术对于社会的价值。

关于参展作品 

图片

▲熊文韵《阿司匹林》 丙烯综合材料 2020

在我从小到大的记忆中妈妈一直身体不好,她的生活离不开生病、吃药、住院这几个内容。多年来家里人习以为常的事就是送老妈到医院看病,家里堆放着大包小包的药品。因为这些原因我对看病吃药产生了一种天然的排斥心理。老妈生活节俭,她习惯把吃完的药盒剪下来作为记事卡片用,还把养身书中总结出来的要点和自己对付疾病的经验分门别类记在卡片上,家里人那里不舒服她会在这些药盒卡片中找出对症的“药方”来。随着自己的年龄增长和体能衰退,我也出现了血压、心脏等方面的问题,几年前不得不开始每天吃药了,其中有一种药叫阿司匹林。

新冠流行期间老妈因感冒引发肺炎住进医院的重症病房,我和弟弟先后进医院陪护,在医院隔离期间,护理病人的家属活动范围只能在病房走廊到开水房和厕所之间。对于病情严重的病人和他们的家属来说医生的治疗方案和用什么药成为他们最后的一线希翼。也许是一种宿命吧,在医院的晚上我开始用药盒卡片记录所能看到的一切。

艺术家 叶甫纳

叶甫纳是一位相对客观理性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作品介乎于视觉和文字之间,运用的是一种“文献式”的资料搜集法。她强调自己的作品并不带有个人的观点,而是希翼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对于观者则是去看和读的过程中)形成,进而发现和拥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她的作品主要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幽默和反讽的手法探讨权威结构和多元学问的关系。在她的身上有一种很强的“归属感”,与现代人更多体现出的某种无根性和流离失所不同,她很明白自己属于哪里或者说从何处去寻找和理清自己身上的东西。

关于参展作品 

图片

▲叶甫纳《大梦想秀》影像装置 尺寸可变 2021

本作品是由艺术家本人出演的系列作品“自拍-小说”中最新的一部。电视和网络媒体中,常常有一部分备受争议性的坚韧女性形象,她们以苦情或励志的故事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又往往得到大众两极化的评价。

她们往往有着传奇的经历、悲惨的故事和强大的内心,本系列作品中,叶甫纳自我带入这些故事的女主角,以体验角色生活的方式,根据媒体报道的资料,融合其他文本设想、还原媒体中人物的生活,重新翻拍和再现这些女性的故事,并用影像结合装置、文献的形式进行展示。

艺术家 周褐褐

周褐褐是一位貌似带有反叛精神的80后青年艺术家。她的作品从雕塑、服装到影像、装置,以冷峻黑暗的风格、丰富的形式,对生死作出了独到又富有哲学意味的诠释。在她的作品里,大家得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生命”。“哥特”并不能定义她,阴郁、神秘、暗黑、未知,也许是很多人对周褐褐作品的第一反应。周褐褐的创作带有很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艺术语言,更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创作观念和新精神融合在了她的作品中。她所关注的是人的内在肢体如骨骼、肾肺器官的强魄以及强健的身体与外界的关联性的问题。带有极强的探究意味,是对过去的一种重新编制和对未知的一种想象和探寻。

关于参展作品 

图片

周褐褐 《元柱》综合材料 2019

与往年相比,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面孔纷纷被口罩遮掩,面对面的沟通减到了一个极低的程度。每天出门,大家感觉自己就像是生化部队的士兵,无时无刻不处于作战状态,紧张,疲惫。但是大家理解:在残酷的大流行病中,大家必须保护好肺脏,肾脏……所有内脏,整个身体。肺是牝脏,白色。“肺者……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是牝脏,黑色。“肾者……其华在发,其充在骨。”来自异星的战士们终将脱去所有衣服,只留下一根项链和一个面罩。骨骼,支撑;皮肤,防护。强健的身体仿佛青铜铸造,冲向天空,在镜面世界留下自己的名字和令人惦念的故事。大家正在遭到攻击,确凿无疑。努力或许微小,生命何其伟大。

艺术家 周雯静

周雯静是一位具有思辨和内省气质的艺术家。她能在现在和历史经验中找到自己独特的视点并在作品中淋漓体现。周雯静的作品,如她自己所说关注的“是身份,性别,身体,疾病,权力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这其中更多的展现的群体性的事件和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群体同样也是由无数名字所构成,她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来组织、构成和描绘她所关心、关注的话题和现象,这是她内心剧场的搭建和创建过程。周雯静的作品带给人一种刺痛感,她对于个人“疼痛”的关注,同时也是对社会“疼痛”的关注,是关于社会病理学的分析。

关于参展作品 

图片

▲周雯静 《红色系列N?3》石膏 2020

《红色系列》中红色的第一层隐喻意义是“血液”。流血,是女性身体在生物性层面上所遭遇的最平凡的经历,不论是经期,生育,受伤或者疾病。其中《红色系列N°3》,我想制作了一个没有头、没有手、没有腿、没有一切社会属性,只保留了女性生殖功能的躯体。这个孕妇雕塑,以洁白无瑕的石膏制成,雕塑底部浸入红色墨水,石膏吸附墨水之后红色如淋巴液一般慢慢在身体上攀爬、晕染。石膏缓慢吸水变干,反复的变化之中,浮现出某种抽象的疾病特征。向上灌溉的过程中,红色墨水表达了一种远离美学的身体情境,妊娠过程不是洁白无瑕的,在今天,妊娠仍然被完美化,女性身体仍然存在于被蒙昧主义排斥的位置。

艺术家 章燕紫

章燕紫是一位体现“笔墨当随时代”的水墨艺术家。她在创作中将自己的个体经验和创作实际结合起来,也是她自我状态的真实写照。严格的说,章燕紫的创作已不是单纯的水墨艺术,她早已突破媒介的边界,探索水墨与其他材料的结合可行性,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此外,她的创作一直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呈现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试图用自己的艺术化解当代人一些精神困惑,以实现艺术的精神疗愈功能。从这个角度出发,章燕紫的艺术也为大家理解“笔墨当随时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关于参展作品 

图片

▲章燕紫《咫尺万里》系列之4纸本水墨 2020-2021

2020年,我开始有了每天看资讯的习惯,尽管每天都是坏消息。疫情数据是必看的,手机相关app做了各地数据图表,最直观的就是一张平摊的世界地图,在我的手掌里。世界那么小,一块一块变红,变黑,连成了一片。好像李可染的《万山红遍》,风吹树梢,层林尽染。当世界在我的掌心时,天涯也不过咫尺。于是开始《咫尺万里》的创作。

观众可以在展览现场,将艺术家的内心与社会的故事作为一个剧场来看待,艺术家在这样的剧场里可以忽略自己熟悉的“姓”或“名”,编制新的开始。

编辑:夏敏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